【北海潮音密集專題講座(二)】「佛教の中國化」から見た中國中世佛教思想(”Sinification of Buddhism”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

講題:「佛教の中國化」から見た中國中世佛教思想
(Sinification of Buddhism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
主講人:船山 徹 教授
時間:2025年11月3日至11月19日,每週一至三,下午14:10–17:00
地點:法鼓文理學院(實體+線上同步)
語言:日文發表+現場中文翻譯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VPv6gdUo3tDJqzCp7
日本佛學大師船山徹教授應邀來臺講學
船山徹教授現任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是當代日本佛教研究領域的重量級學者,也是目前國際上少見能在印度佛教和中國佛教兩研究領域中皆做出卓越貢獻、享有盛譽的學者。除了早期對印度佛教知識論的研究,他進而更以西元五至九世紀為座標,從學術基盤與實踐層面兩方面考察印度與中國佛教的交會與轉化,針對中國注釋文獻的編纂與傳承、疑經的成立、佛教戒律、《梵網經》、佛典漢譯史、以及「佛教中國化」的語言現象等諸多領域,建立了重要的學術成果。 本次講座課程精心規劃為九講,總計二十七小時的學術饗宴。船山教授將帶領學員穿越時空,從佛典翻譯、偽經和中國撰述經典的角度,以及印度人和華人注釋書的思想脈絡,再到佛教融入中國社會的生活實踐——透過思想紋理與文化底蘊等多元而豐富的視角,深入探索「佛教中國化」的種種面貌。
課程說明:
「佛教的中國化(Sinification of Buddhism)」是一個現代學術概念,用以指稱用梵語、巴利語等書寫的印度佛教原典在翻譯為漢語後所呈現的中國文化特質。簡單來說,「佛教中國化」意指有別於印度佛教的中國佛教特色,以及伴隨這種變化所形成的中國佛教實際樣貌。
中國佛教內在地包含了對印度佛教的繼承,以及中國特有的差異(包括發展與扭曲)。所謂「佛教的中國化」正是用來指涉後者的中國特有性。極端地說,從佛經被翻譯成漢語的那一刻起,中國化就已經開始了。
本課程旨在透過具體事例來展示上述「佛教的中國化」的各種現象,並進一步由此歸結出「中國化的綜合性特徵」。
每次講授主題:
1. 11月3日(週一)3小時:導論。「漢譯佛典」中所見的「佛教中國化」之諸相(一)
2. 11月4日(週二)3小時:「漢譯佛典」中所見的「佛教中國化」之諸相(二)
3. 11月5日(週三)3小時:「偽經」(中國偽作經典)中所見的「中國化」之諸相
4. 11月10日(週一)3小時:「編輯經典」所顯示的「中國化」特徵(一)
5. 11月11日(週二)3小時:「編輯經典」所顯示的「中國化」特徵(二)
6. 11月12日(週三)3小時:來華印度僧注解與漢人作漢語注疏中所呈現的「中國化」之諸相
7. 11月17日(週一)3小時:中國佛教徒日常生活(衣食住)中所呈現的「中國化」之諸相(一)
8. 11月18日(週二)3小時:中國佛教徒日常生活(衣食住)中所呈現的「中國化」之諸相(二)
9. 11月19日(週三)3小時:從以上諸相所歸納的「佛教中國化」之整體特徵。總結。